首页 >> 彭坦

时最时最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纪录片中的音乐神童都成家陈倩倩周冰倩铁岭郑华娟张淑玲

真人娱乐网 2022-09-23 17:45:31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纪录片中的音乐神童都成“家”了

斯特恩访问上海音乐学院时,接见了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家。前排右为斯特恩,左为唐韵,后排右二为陈钢,右三为李名强,后排左为潘寅林。(梁茂春/供图)

从太平洋的东岸到西岸,美国小提琴演奏家艾萨克·斯特恩1979年的中国之行,不仅成就了艺术片导演艾伦·米勒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还向世界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一抹亮丽景色,让全世界注意到当时中国一批年轻的音乐天才;带动了中国古典音乐学子走出国门,使中国的文化大门向世界敞开。

文 |孟绮

见 证

今年夏天,恰逢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举办,艾萨克·斯特恩的儿子、小提琴演奏家大卫·斯特恩担任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席。回忆起40年前的第一次中国之行,许多场景他都历历在目。

1979年6月,大卫·斯特恩与父母及兄弟姐妹共五人第一次来到中国。16岁的大卫和家人到访了北京、上海、杭州、桂林、西安、广州。“是母亲提议并坚持,一定要找专业摄影团队进行拍摄,父亲也同意了。”当时,16岁的大卫并不理解父母的做法,“为什么家庭旅行要带这么多摄影师和摄影器材?我觉得太奇怪了,甚至觉得父亲的这一举动有点傻。”但现在回头看,大卫·斯特恩理解了父亲,认同这件事情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王芷蕾因为这部纪录片见证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变化。

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的画面

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们穿衣一致化,路上大部分是自行车,很少能看到汽车,甚至还有马车在路上跑。斯特恩一行人眼中看到的根本不是中国音乐界,只是一群正在学习音乐的学生,与真正的音乐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虽然他们知道中国正在发生变化,但未曾想到未来的变化是如此巨大。1999年,当大卫第二次来到中国时,中国已让他倍感意外。在此之后,每一年他都会来一次中国,“尤其是上海,我对这里简直太熟悉了,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

幸 运

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传记片、艺术纪录片导演艾伦·米勒把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的一切活动都拍了下来。当年,大提琴琴童王健,小提琴琴童徐惟聆、李伟纲、何红英,钢琴琴童潘淳演奏的画面都出现在了纪录片中。

斯特恩访华的第一站是北京,他随即来到中央音乐学院。回忆起当年参与拍摄的场景,徐惟聆并不确定自己的演奏能被纪录片采用,“就是院里选了几位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上台去演奏。”对于自己的最终入选,徐惟聆没有感到意外,但确实是人人都想获得这个机会。

“当时主要和我们对接的是拍摄团队,并没有机会可以一对一地和艾萨克·斯特恩交流。那时候年龄小,又马浚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不知道要怎样去表现自己。”徐惟聆记得,很多学生一个一个地上台演奏,艾萨克·斯特恩就坐在台下聆听,机器架在下面,自己也没有感觉紧张,就和平时演奏一样。

影片中年龄最小的何红英当年还不到10岁,有幸得到了艾萨克·斯特恩一对一的指导。

梁雁翎斯特恩指导何红英

她身着一条湖水蓝的连衣裙,演奏塔蒂尼的《g小调奏鸣曲》,刚拉到第二句,斯特恩便喊停。他让何红英先唱一遍开头,然后鼓励她说:“再拉一次,就像你唱歌一样。”他进一步说,“人唱歌时都很自然,你要像听到某种美妙的声音一样,然后想办法在琴上拉出来。”何红英端起琴来,随着弓子往上一提,带着心声而流淌出来的旋律,果然与原先的大不一样。

在艾萨克·斯特恩来之前,何红英和她的同学们对于国外的音乐环境一无所知,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见到这样的国际级大师。他的到来,给学子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震撼,极大的震撼。他的到来,将这些学生对于音乐的理念,一步步指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影 响谢政廷

斯特恩一行听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学生演奏。

斯特恩在上海参观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的镜头最为动人,那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琴童,使斯特恩高兴得像孩子似的。电影镜头沿着上音附小琴房的窗户一路推下去,每一个窗户里都有一个琴童在认真练琴——或钢琴、小提琴,或琵琶、二胡。这时斯特恩留下了后来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这每一个窗口里都蕴藏着一位未来的音乐大师。”有一个长镜头是给10岁琴童王健的,个子小小的他一丝不苟严肃演奏的样子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今天,王健已是和马友友齐名的大提琴名家了。

10岁的王健

王健现在依然清楚记得自己当时上台前还问老师,“斯特恩是谁?”他在台上拉了1分钟左右,就听见斯特恩在说话,然后很多摄影师上台拍摄。王健对斯特恩印象最深的是他穿着鲜艳的衣服、墨镜架在头上。

当年一位名叫林寿容的美籍华商看过纪录片后,辗转找到王健。他建议王健去美国学习音乐。后来,林寿容成为王健在美国期间的赞助人和保护人,并将自己收藏的意大利名琴——1622年的阿玛蒂无条件借给王健使用至今。林寿容去世后,纪录片制作人邵耶尔接过任务,把王健当作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让他能继续学业。

斯特恩在给小提琴学生上课时,不断告诉学生们演奏时应该“心在歌唱,手在演奏”,又反复说“每一个音都有生命”。他的这些关于演奏的金句,对中国的小提琴手们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所有的器乐演奏来说,也都是适用的最高美学原则。

艾萨克·斯特恩当年不仅留下了这些名言,还影响了中国一大批音乐家、音乐爱好者。1980年,徐惟聆选择出国留学,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自费出国留学生中的一个。如今已是知名小提琴家的徐惟聆很荣幸自己赶上了这个中国音乐最具变革的时代,获得了这样的机会。何红英现在是香港演艺学院大学部的老师,在香港有了自己的乐团。李伟纲、潘淳等人,或在国外有了自己的一片艺术天地,或在国内进行教学育人的工作,在各自的事业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北京国际音乐节邀请徐惟聆、王健等音乐家同台,举办纪录片拍摄30周年纪念音乐会。

中国现在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音乐市场之一。“这部纪录片见证了我们祖国40年间的变化。它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中国,这个瞬间是非常珍贵的。这部片子永远会有它的价值。”徐惟聆说。

观 潮

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

梁茂春

中国改革开放的基调是1978年底定下的。半年后,1979年6月,美国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1920--2001)就来到中国进行了访问,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来华访问的西方小提琴演奏家。

来早不如来巧。斯特恩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来的。改革开放的时代让斯特恩在中国完成了一项伟大的文化交流,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音乐窗户。

斯特恩首次来华时59岁,年近花甲。但是他充满了活力,精神矍铄,演奏时总带着神奇的艺术光彩。

斯特恩访华的第一7、按上升、降落键调剂夹头位置时请勿高于3档站是北京,他来到我们中央音乐学院。迎接他的一批老师和领导,如吴祖强、李德伦、司徒华城、韩里、杨秉荪等如今已经老去,而当时他们都只有五六十岁,正在迎来他们人生的又一次高峰。

作为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斯特恩的这次访问把目光直接投到在音乐院校学习的琴童们身上,表明了他关注的是中国音乐的未来。他对中国的小提琴艺术直接产生了巨大作用。他的到来,可以说是中国小提琴迅速全面崛起的一个前兆。

斯特恩访华中有一件事是人们知之不多的:他不但关心中国的小提琴教育,还关心中国的小提琴创作,这也体现了他对中国小提琴事业整体发展的长远视野。斯特恩在上海时,专门到陈钢的家里拜访。因为陈钢不但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曲者之一,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还改编了《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苗岭的早晨》等多首影响广泛的小提琴作品。在欣赏了“梁祝”之后,斯特恩满意地说:“太好了,真美啊!”在听了《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之后,他还在小提琴上试奏了这首作品的片断。后来,陈钢于1981年访问美国时,也专程到斯特恩寓所回访了这位大师,并赠送了写着“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草书条幅。“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这八个字出于中国古代音乐理论著作《乐记》,这和斯特恩提倡的“心在歌唱,手在演奏”的演奏美学完全基光栅的横向莫尔条纹测位移于同一个道理。

陈钢赠送写有“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字幅给斯特恩。

斯特恩的到访,是中国小提琴家开始成长和走向成熟的开始,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胡坤、薛伟、钱舟、吕思清、黄蒙拉、李传韵、刘霄等小提琴演奏家成群结队地走上国际小提琴艺术舞台,开始了中国小提琴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斯特恩访华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最重要的音乐交流事件之一,它的历史影响远远超过了音乐领域,而达到了文化的层面。因为这是一次平等而友善的文化交流。我们从电影中可以看到:斯特恩是那样聚精会神地倾听中国音乐演奏,倾听中国同行说话。斯特恩说过:“音乐是最好的传递友情和相互了解的纽带。”而文化交流最需要的就是相互倾听和互相尊重。

此工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 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和世界音乐文化的互相尊重和平等交流。

- THE END -

天津大港外阴白斑医院
安徽铜陵儿一级医院
青州市立医院就诊评价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友情链接